close

1

 

在食安問題的浪潮下,

榆選擇了果力文化出版「明日的餐桌」這本書作為討論的文本,還附以遠見雜誌的文章作為補充。

本書作者,台灣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

是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創辦人、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理事,也是綠雜誌專欄作家。

 

做為一個食物革新實踐家,

她也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碩士,紮實的建立理論基礎。

二〇〇七年底余宛如投入公平貿易推廣工作,創辦了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

成為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商。

以喝咖啡由顧客定價的方式,

讓消費者有機會認真思考社會價值與環境價值的真義。

並將公司獲利投入台灣公平貿易倡議活動與架構的工作上,

策劃台灣第一場公平貿易婚禮、公平貿易小旅行、公平貿易超市,

同時推動人權與環境保育議題。

 

 4

為了將更完整的論述及現場介紹給台灣。

余宛如歷時八年,直擊現場,

將亞洲與台灣的38個食物革命現場,

從產地到餐桌的追溯、建立食物產銷鏈的夥伴關係,

到公平貿易、社會企業、合作經濟、共同採購的推動的過程,

做了完整的脈絡分析,並且藉由各種最創新的「食物行動方案」,

教讀者如何做出最對的選擇,一起吃出一個安心、美味又永續的未來。

食安問題,不只是牽涉到購買,還要追本溯源,

打破傳統的經濟運作模式、重建生態體系,

甚至要根本的改變對食物的概念......

從微觀到巨觀,由社會、世界到自我的檢視,

余宛如讓我們知道,食物的革新,

要翻轉的,是每個人的概念,生活的方式,還有全世界的制度!

 

IMG_0686

「食物人類學」,

我們又學習到新的格物致知知法了。

當然必須感謝榆無比嚴謹的準備,這的確是一本必須嚴陣以待的書籍。

整齊詳實的筆記,周延的導讀,

都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得以一窺世界各國對於食物的定位,

制度及思考的變革,

回顧自己的食物使用習慣,以及台灣當下的現況,也定當有更清明的檢視。

 

5

 

本書立論、考據及踏查都十分紮實,

在此引用余宛如的一篇專訪「找回台灣人的引食人權」,

做為提綱挈領的參考:


一盤佳餚上桌,有人驚嘆擺盤忙著拍照,有人細嚐味道猜測醬料調配,

余宛如則是滿懷愛意仔仔細細將餐盤清空,什麼也不剩下,

那是她表達對食物熱愛的方式,

「我喜歡所有的食物,看著食物,我看到的是它的前世今生、它的背景文化,抱著這樣的愛,一定要全部吃光。」余宛如說。

 

明日的餐桌:世界正在吃什麼?面對食安危機,

我們需要美味的倫理與食物的正義。

 

七年前開始投入公平貿易工作,創辦生態綠貿易咖啡,

余宛如開始蒐集著世界各地關於飲食、經濟、食物革命的故事。

但真正讓她了解「食物生態系」,

開始對食物另眼相看,是2010年到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飲食人類學的那段日子。

這個才推行兩年的新興科系,映證了英國蓬勃發展的食物運動風潮,

而她躬逢其盛,學到了如何從食物看到整體社會歷史的縱深和空間的改變。



英國清教徒信仰不能過分追求奢華,飲食習慣也簡單低調,國

民食物以烤豆、肉腸、炸魚、薯條為主,

單調到讓余宛如好奇──是什麼牽引出英國的食物改革?

她參加「倫敦青年食物運動」,

開始認識早在19世紀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就盛行的吃牡蠣傳統,

她學著撬開牡蠣殼,生吃牡蠣,喝牡蠣馬丁尼,

在英國原生牡蠣震撼她味蕾的同時,了解全球牡蠣帶消失的問題及挽救方式。



食物不只好吃,還在余宛如的心上留下溫度。

她發現英國近代的食物改革無關乎分子料理、調味技巧、名廚光芒,

而是如何在吃得美味的同時,兼顧社會倫理、食物生產鏈是否正義。

她分析,「英國的公平貿易倫理運動發展得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成熟,以此追溯各種消費的覺醒,超市肩負起社會責任,帶頭教育消費者;教育體制與社會團體合作,推動校園食物改革運動,讓學生重新學習食物樣貌。」

 

未命名

 

當她漫步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倫敦博羅市場(Borough Market),想到的是台北市環南市場。

博羅市場原本只是名不見經傳的食品批發市場,

近十多年成功轉型,

在非營利管委會主持下,嚴格把關上百個攤位的品質與獨特性,

盡可能支持小農與社會企業,連結起都市和鄉村,

展現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飲食特色,

還帶動了鄰近商圈興起,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一年就有450萬觀光人次。

相較之下,環南市場曾是亞洲前五大市場,

吸引各地餐廳名廚前往採購,是支持了北台灣經濟幾十年的市場集散地,

卻因為台灣缺乏社會觀察的底蘊,未被重視,也不見轉型契機。



余宛如直言,

在公部門的都市規劃裡,只看到得傳統市場與老舊建築物的發展利益,

當資金投注在商場與房市開發案時,

對傳統市場往往改革太慢、投資太少。

但博羅市場讓她看到了老傳統市場也能翻身、有價值,

每個攤販都是品牌,

他們能驕傲的告訴消費者自己是第幾代傳承者,

消費者帶回家的不只是食物,還有品味與故事。



她打趣的說,

台灣人不重視傳統市場的發展,到歐洲旅遊時卻不忘排個逛當地市場的行程,

就連去泰國學泰式料理,也在老師帶領下鑽入傳統市場尋寶,

「但台灣傳統市場明明很有趣啊!而且為什麼講起台灣美食只能聯想到『小吃』?不能是一個熱鬧的市場?食物不是只有眼前那一盤菜,從產地到餐桌間的每個環節都有價值。」



當英國9歲女童瑪莎.佩恩(Martha Payne)在兩年前將學校營養午餐照片刊在部落格後,

看起來豐盛美味的台灣營養午餐曾獲得不少讚美,

「但在我們嘲笑英國的時候,台灣的營養午餐食材問題不斷,吃得多不一定代表吃得好。」

余宛如強調,如同企業有生態系,食安也有生態系

,近年食安風波不斷,政府追查問題往往淪於片段又末端,

但從生產、處理、通路、運輸、烹調,每個單位都有應負責任,

共謀出食物安全的保障性,而非相互指責、推卸責任,

才能修補出一個能生產好食品的健全食物生態系。

 

10

 


在她看來,公平貿易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態系,

從源頭開始把關,鼓勵源頭生產好產品,

「消費者知道生產者如何耕種,生產者知道獲利機制,所以能放心用心耕種。」

他發現國外企業因社會責任,

會主動引進對環境、對生產者都友善的產品,

消費者在一般超市就能買到有機或公平貿易產品,

不僅幫助更多農民踏入有機生產,消費者也不必特別前往有機商店消費,

且因為市場規模夠大,價格不會貴得離譜,

宛如說,「在英國消費讓人覺得自己好有人權。

台灣食物雖然便宜,卻很難吃得安心,除非花兩三倍的錢買有機食材,台灣人在飲食上愈來愈沒有人權。」



對於近來引起消費者興趣的「農夫市集」或「直接跟小農買」,

余宛如在書中也點出幾項迷思,

例如碳排放問題、看熱鬧者比消費的人多、觀光化與娛樂化等問題。

事實上,只要市場有透明合理的價格機制,

農民都會想回到田地,專心於提升農產品質,而非一手包辦行銷、包裝與販售。

余宛如分析,

「行銷不是架個部落格就可以,還有很多系統化的問題要解決,直接跟小農買不是不好,但無法建立大規模的普及消費。當農民願意回到農村照顧土地時,誰來幫助他們?消費者能力有限,政府必須出面,協助建構完整的生態系。」



余宛如堅信消費的力量,在2014年末推出《明日的餐桌》

書寫這些故事同時,劣質米充優質米、工業漂白劑漂白豆芽、餿水油混充食用油,

還有最近才發生的豆製品含工業染劑二甲基黃。

在茫茫食安風暴中,余宛如仍看到一絲希望,

2015年就是轉機年,尤其社會企業愈來愈多,且大多與農業有關,

或許台灣還沒辦法擁有一間『人人超市』,

靠著志工的力量經營一間處理『格外品』的超市,但總會找到比現在更好的出口。



例如一盤菜送上桌時,重新看待盤裡的食物,

來自哪裡、從何而來,

然後,一起吃出一個新的世界,一個能維持生物多樣性、支持公平勞動條件的世界。

因為,食物從來就不只是食物。

 

在榆的導讀下,我們彷彿進入了英國現場

看到倫敦青年的慢食聚會,他們用牡蠣吃出英國的光榮記憶 ;

COOP推動「責任零售」,建立消費者主導的百年超市傳奇;

英國名廚揭開超市革命;

英國大學生的嘴巴革命,成為大學校園餐飲改革的關鍵動力;

英國國中小學生的永續餐盤,既讓學生吃的健康,也創造在地經濟;

倫敦百年市場羅博市集的變革,讓傳統市集成為達人的代名詞;

印度的共享傳統,餵飽每一個飢餓的人;

食物銀行,第一線分送食物給最需要的人,以社會創新解決「剩食」;

不賣咖啡的倫敦咖啡節,倡議一杯咖啡,也能善盡社會責任,是超越風味和等級的咖啡正義;

用公平貿易推動城市轉型,推動成為公平貿易城鎮......

 

我們還進入西歐、北歐、南歐

挪威大選中,綠黨如何以剩食贏得選民認同;
Freegan白食族,跟消費主義說掰掰,完全拒絕進行任何消費,也靠剩食生存;

歐洲「食物再設計」新浪潮,開啟為食物而設計、用食物來設計的食物設計新領域......

 

11


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有歐盟Farm to Fork 以行動支持小農,中美洲咖啡小農得以改變傳統產銷體系,咖啡小農大團結;

藏在雨林裡的巧克力夢工廠,因為有公平貿易,可可不再是剝削血汗的原料;

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LO,成為把關自由貿易的公平與永續;多元原生作物,迎戰基改大軍......

 

在遙遠的西非、中東

苦澀的巧克力藉由公平貿易,從可可產地打擊勞動剝削;

來自奶與蜜之地巴勒斯坦的橄欖油,因為以色列的農業補貼政策,飽受打擊,如何進行一場跨越巴勒斯坦邊界的冒險之旅,為橄欖的保衛而戰......


7

9

回到台灣

有台灣生態綠的實踐,一杯咖啡推動「倫理消費」......

 

世界何其遼闊,但身在天涯各方的我們,卻又如此相近。

因為食物的危機,

無論各人種國家都必須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各種樣貌應如何變革,

而世界各地的人們採取的方式儘管有各種因地制宜的創新。

但是回歸本質,

生態、社會的正議是絕對的共識。

相信,

飲食人權將成為共同的世界語言,也將成為串連的核心。

 

   

 未命名

Vivian導讀的是小野的「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小野的人生思考」,究竟出版社出版。

在Vivin的詮釋下,

我們看到一個被認為是年少得志,富有盛名的中年男子,

在人生的轉彎處的一瞬

長久累積的矛盾思忖排山倒海......

他腳步遲滯,心思周折,

必須將人生的考卷重新自問自答,回顧填寫,才能清明的邁開下一步。

 

這是我們不熟悉的小野,

是願意將自認為隱晦苦澀攤在文字下的小野,

也可能是我、是你,終將重新面對的自己。

  

小野的人生大哉問,都節錄在自序的「七個問答題的人生考卷」中:

 

下課鈴聲終於響起,我起身繳出了這張寫了很久的考卷。

這是一張關於「人生」的考卷,上面有七個問答題。

不是是非題,也沒有選擇題,所以我無法預知這次考試的分數。

 

我的人生始終被考試所困,最近還常常作考試考壞的噩夢。

或許我從小就被過度期待,所以患得患失永無寧日,

或許我渴望成功太想贏過別人,所以我無法承擔考壞的結果

最近一次的噩夢是參加兩天一夜的聯合考試,

第一天考完後住在考場的宿舍裡面,夜裡無風無聲也無人,彷彿世界末日,

同學提醒我要去打個卡證明有來考試,我連打了好幾次都沒有見到自己的名字被顯示出來。

在一旁的同學警告我說,打一次就好了,名字已經輸入但不會顯示。

 

打兩次以上等於白打,電腦無法判讀。

他說:「你完蛋了!你等於沒來考試。」

我從這個悲慘的夢境中驚醒過來。

我的名字被我自己重複打了幾次後變成了空白?

那,我到底是誰?這不正是我剛剛才繳出去的那張考卷上的第一題嗎?

3

 

第一題 你是誰?(你認識自己嗎)

「我是小野。」通常我會對著電話自我介紹。

隨著時代漸漸走遠,對方沒有聽懂的機會越來越大。

「什麼?小姐?怎麼聽起來很像男生。」

不然就是「哦,小葉,你死去哪裡啦,大家都在找你。」

或是「你是日本人啊?」

於是我很不情願的多加了兩個字:「我是作家小野。」

這樣好多了。

如果在網路搜尋也是同樣的結果,如果不加上「作家」兩個字,

跳出來的會是小野麗莎、小野惠令奈、小野真弓、小野洋子,

如果用圖片來搜索可是更精采了,一堆的性感裸照跳出來。

就算加了作家,也有可能跳出「小野不由美」。

當初我應該直接用出生時爸爸給我的名字「小埜」當筆名,就不會有這些麻煩了。

「埜」是野的古字,在泥土上種兩棵樹變成埜,多麼簡單。

「若有一天當我回歸塵土,請在上面種下兩棵樹吧。」

我對著身邊的親朋好友這樣說。

「難怪你那麼喜歡種樹。原來是你出生時就決定的了。」有人這樣替我解釋。

 

是的,我指的是死亡。

唯有死亡等在路的盡頭,才能顯得出每個人活著的不同意義。

人並不是因為死亡逼近了才會去想死亡,

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知覺到生命是會消逝的,

通常那就是長大成熟的開始,也是自覺的起點。

我從出生後就哭個不停,

媽媽要斷奶也哭,下課媽媽沒來接我也哭,小三輪車被姊姊碰了也哭,

媽媽說我因為常常大聲的哭,

「哭得連睪丸都縮進去了,還得去找醫生幫忙拉出來。」

 

愛大聲哭的孩子很不快樂嗎?

我能確定的是,我有一個很不快樂的爸爸,

他的不安、恐懼、悲傷和憤怒深深感染著我們一家人,

但是他是自覺的,他知道不可以將這些情緒影響孩子,

所以他也常常努力營造著某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

但是在同一個屋簷下,誰都無法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情緒。

 

媽媽是個隨遇而安的奇女子,

如果不是她這樣包容、達觀、慈悲、智慧的個性,

是無法忍受爸爸那種不停釋放出來的悲情和絕望的。

我們常常覺得媽媽的存在,只是爸爸的影子,無聲無息,

卻從沒放棄過她對家人的愛。

 

媽媽離開人世三年了,

就在她離開我的那一刻起,她的存在感覺越來越清楚而強大,

原來,她早已化成了我的骨肉,我從那一刻開始認識了自己,故事就從媽媽的告別式說起吧。

我唯有努力擺脫自己所創造的那個被稱為作家小野的身段,

才會找到原來的自己,

這是我這些年才懂的事。

 

2

 

第二題 人為何而活?(找到你的信仰了嗎?)

「大多數人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甚至於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等著別人來指點迷津。」

我的朋友楊德昌導演生前最常這樣說:「所以我們要拍電影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有著各式各樣的可能,作出自己的選擇,找到自己相信的東西,勇敢活下去。」

 

有個在少女時代從烏克蘭逃到德國的翻譯家,

花了大半輩子的力氣把杜思妥也夫斯基五本厚厚的小說翻譯成德文,

我在「一個女人和五本大象」的紀錄片中看到她駝著背還在燈下繼續翻譯著書,

不假他人之手,自己煮著晚餐。

我看著她已經彎成一個「問號」的老邁身軀,想她的人生應該沒有「問題」了吧。

 

紀錄片「漫步音樂園」記錄瑞士的視障音樂家走訪各地去收集各種音樂和聲音,

將人的感官、記憶、心靈和身體重新組合後,協助身心障礙的孩子們建立對外溝通的能力。

音樂家把自己活得像一個直挺挺的「驚嘆號」!

我羨慕那種很清楚自己的人生要做什麼的人,

更敬佩自己人生有殘缺,卻願意窮其一生去幫助弱勢群體的人。

我在生命中遇到過一些非常特立獨行的人,

他們的故事讓我同樣的震撼和感動,他們都能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情,毫不猶豫往前衝。

 

我曾經有過許許多多的夢想,但是我更想要成功,我常在夢想和現實中擺盪著。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

我告訴自己不要為世俗定義的「成功」而活,

要為自己真正相信的真理而活。

 

不要只想當個出鋒頭的英雄,

要學習當個配角,一個傾聽者,積極追隨許多前行者完成夢想,也積極幫助需要幫助的年輕人實現理想。

我的故事將從我的失敗經驗開始。

當我能完全臣服於自己的失敗,

洞穿了自己的脆弱和不足之後,

反而成為一個完整可愛的平凡普通人。

這是這些年我越來越清楚的事情。

 

6

 

第三題 誰是你靈魂的主宰?(誰影響你最深?)

如果生命是一條長長的河流,那麼我的生命是一條被稱為「和平」的河。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住在和平西路二段,

靠近植物園側門的一處「三不管地帶」,是注定在後來的都市計畫被鏟除的臨時建築。

 

十九歲那年,大學聯考放榜後,

我跨過了一條界線,來到了和平東路一段旁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開始我學習生物科學的歲月。

雖然後來我從事的工作和生物科學無關,

但是這四年密集的生物課程和各種實驗,引爆我體內巨大的能量,

我帶著這樣的能量和對世界的看法,闖進和生物科學完全不同的領域,

雖然有點格格不入,但是就是這種「格格不入」讓我替自己開出了一條和傳統不一樣的道路。

直到有一天當我離開了電影和電視的工作後,

朋友見到我的第一句話都說:「你怎麼看都還像是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不像是蹚過電影或是電視的人。」

 

是啊。當年我去中央電影公司上班時所帶的筆記本是師範大學實驗用的筆記本,

我在筆記本上寫著:「白鴿計畫」,

「白鴿」代表的是清純、勇敢、飛翔。

我還在筆記本上畫了一隻像是待宰的跛腳鴨子,當然事後被解釋成「像火焰般燃燒」的青鳥。

白鴿計畫發展出後來的「台灣新電影浪潮」,

我在這個關鍵時刻遇到了許多天才型的編導,我深深受到他們的影響。

 

所有理想的源頭,都來自那四年的大學生活和學習

,我也在那個年輕飛揚的學生時代成為「作家小野」。

我們這一屆的師大生物系同學最常開同學會,

在同學會上我經常說著當年的笑話,像我們的合唱團,我們的籃球隊,

我們畢業時出版的班刊「小蝌蚪」,還有彼此的愛情和友情,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我會成為一個像春蠶吐絲般的作家,

是因為我大學時選擇了單純、理性的生物系,

雖然後來我放棄了在生物的領域繼續深造,

但成為作家的路就是要這樣繞一大圈才能徹底走出來的。

這道理我完全懂了。

 

7

 

第四題 如何與大自然愉快相處?

雖然我從事和生物科學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時間不很長,

但是卻常常會有一些銘刻在靈魂深處的東西讓我魂牽夢縈,我會很自然的走向海洋或是森林裡。

我常常想起和同學們在黑夜的森林裡搭著帳篷,

掛起白布幔點著燈來吸引夜間的昆蟲,

尤其是大量的蛾。

如果在森林的帳篷裡醒過來,發現窗戶上全是沒有離開的蛾,

我就會想起很詩意的句子:「我的夢就像是停在窗前的皇蛾,瞪著兩個假眼看著我。」

 

或許我最後選擇了創作當成是一輩子的志業,是因為我在大自然中看到了無窮無盡的詩意。

我走進大自然把自己想像成樹蛙、寬腹螳螂,

我就會和牠們在大自然中相遇,

他們也會教導我一些生活在水泥叢林裡無法體驗的感覺。

 

我走在一條植著山櫻花的「手作步道」上,

這條步道是由許多志工們配合政府相關單位用智慧和勞力合力完成的,

他們阻擋了水泥道路的入侵,讓步道四周的動植物共存共榮。

人類的生命源自於大自然,

所有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在大自然裡都可以找到解釋,

這樣的信念我越來越堅定。

 

5

 

第五題 你願意與誰同行?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接觸過不少世俗定義的「大人物」或是「名人」。

曾經聽過一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以本身的經驗教導另一位剛躋身為大人物的人說:「建立人脈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找到某個領域的關鍵人物和他認識,就可以拉出一脫拉庫的人,找到幾個關鍵人物後,很快就建立了網狀的人脈。」

 

還有一個企業家告訴我說,他從來不會丟掉任何一張名片,

並且還會在名片後面寫著這個人的特徵樣貌:「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人和機會。」

他們都很容易成為一個成功者。

有些父母苦心積慮的送孩子去讀貴族學校的理由,也是替孩子將來的人脈打點基礎。

他們的行為和想法我可以理解,

但是我不喜歡現代人經營那種有目的、功利性的人際關係,

那叫做「公關」,是虛假的,是經不起考驗的。

 

那麼,就從一封陌生的小學生的來信說起吧。

我曾經對於每天不斷出現在信箱對我有所要求的信件感到煩躁不安,

可是當我用愉悅的心情去面對時,

才知道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原來我可以輕易讓對方感到滿足和快樂。就

算是婉拒也可以是那麼心平氣和。

8

 

第六題 人為什麼痛苦?

 

人的痛苦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生命中經常會有歉疚和哀傷,從很微小到極巨大,到不可承受?

這個問題要去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我高中時代的最愛。

 

悲觀厭世的天才哲學家叔本華不相信人類會有真正永恆的快樂,

他覺得人類永遠會被痛苦折磨著,因為人類有旺盛的生命力,

會不斷產生意志力和無窮的欲望,當這些意志力和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痛苦;

就算暫時滿足了,很快又會有新的意志力和欲望,然後又會陷入無止盡的痛苦中。

 

但是痛苦對於想要創作的人不是件壞事,往往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巨大的痛苦後產生。

所以我的初中老師朱永成介紹我看《貝多芬傳》。

我終於相信人生的痛苦是無時無刻不在,也無所不在的。

人要學習的是對痛苦的承受能力。

 

我的高中時代過得非常自卑而痛苦,

所有的欲望都被壓制,尊嚴也常受到無情的踐踏。

於是我參加了長跑比賽和歌唱比賽,

我要鍛鍊另一種能繼續忍受痛苦的意志力,以免被痛苦和恐懼給吞沒。

如果師範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是天堂,那麼我的高中夜間部的生活無疑是地獄。

而我和地獄共存了三年。

 

人生歷經不同的痛苦煎熬後,

我終於了解,

學習如何化解痛苦,

還不如練習用一種自我解嘲的幽默方式,

慢慢將痛苦吞食,

或許在某一瞬間,還會有甘甜的滋味在喉間。

 

第七題 如何獲得幸福?

這一題應該是前面六題的總結。

獲得幸福的步驟就是要先認識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進而喜愛自己。

然後就會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何而活?

進而找到自己的信仰,也找到自己靈魂的主宰。

這時候的你,已經可以和這個世界愉快的相處,

從大自然裡得到快樂和寧靜,和身邊遇到的任何人都能和平相處、相互尊重。

最後當你學會了承擔世間的痛苦,幸福將隨時隨處俯拾皆是。

 

媽媽是個笑口常開的幸福之人。

因為她覺得自己很平庸但很幸運,

她總覺得別人都比她聰明,所以她發自內心的欣賞別人,讚美別人,也常給別人溫暖和方便。

我幾乎沒聽過她怨天怨地怨別人,她也不會怨自己,

所以她是一個完全能接受自己的人

我的二姊最像媽媽,我問起她關於幸福的感覺,

她燦爛的笑起來說:「我常常感到幸福。看到窗外綠意盎然,感到陽光曬在身上,有體力爬山,兒子弄一桌飯菜,替我鋪好被單,衣服洗好被曬起來,看一本好書,聽一場講道,親友們的問候和體貼,和家人聊天或回憶。」

 

幸福就是這樣隨手可得的。

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有可能體驗到幸福,

除非你是一個非常頑強又自以為是的人,把幸福當成是不能回收的垃圾,

隨手丟棄,讓垃圾筒裡堆滿了你丟棄的幸福,兀自嘆息。

 

人生不是是非題,沒有絕對的對錯、是非和黑白。

人生的許多問題往往是相對的,常常是一體的兩面。

人生也不會是選擇題,不因為你每次都作了正確完美的選擇,而有了正確完美的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所以正確的人生其實是不存在的。

人生是環環相扣的問答題,

就像這本書所提出的七個大哉問,

我在書中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不斷追尋探求著自己的人生答案,也想幫助你去尋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人生的答案只有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回答,才能撥雲見日,越來越明朗。

你越早去面對和思考這些問題,越不會讓自己像一球被弄亂的毛線球,理不出頭緒來,

也不會繞了許多冤枉的路,最後被亂了的毛線球綑綁住自己,無法繼續前進。

 

朋友常常覺得我的人生很順遂,甚至還覺得有點傳奇。

其實我的人生被動而沒有規畫,還甚至有點失控。

我凡事不強求,但卻願意逆勢而上盡力而為,這是我的生存之道。

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我把它寫出來,希望我的讀者能比我早一點懂。

 

坦然面對自己,是最勇敢的人生告白。

小野跟自己和解、跟親人和解,也跟時代的創傷和解。

我們,也彷彿跟著輕輕啟動了一些些總是開開合合的問號及未完成的答案,

想著是否已經準備好要直面所有......

 

未來,即使人生漫漫,仍然必須自己面對最深沉的自問自答,

但相信,總會有更多的勇氣,累積著,

等待著我們給自己最飽滿、最釋懷的答案......

 

明日的餐桌,明日的你我,都在我們的思忖之間。

 

 

by Ire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mon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